1951 年,刘永好出生于四川新津县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,家中兄弟姐妹众多,生活的重担早早地压在了父母的肩头。那时的中国,正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,物资匮乏,刘永好的家庭也未能幸免。在他 20 岁之前,甚至没有穿过一双像样的鞋子和一件新衣服 ,最艰难的时候,饥饿难耐,甚至饿到吐清水。这段艰苦的岁月,成为了他生命中最深刻的记忆,也铸就了他坚韧不拔、吃苦耐劳的性格。
1968 年,中学刚毕业的刘永好,响应国家号召,作为知识青年插队下乡,来到了成都的古家村。本认为自身的家庭已经够贫困了,可到了古家村才发现,这里的条件比自己家还要艰苦。村子里没有水、没有电,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。每天,刘永好都要在农田里辛勤劳作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挣着微薄的工分。
在古家村的日子里,刘永好不仅要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,还要忍受思乡之苦。然而,正是这段知青生活,让他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农民的生活状态,体会到了他们的艰辛与不易,也让他对农村市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。这些宝贵的经历,为他日后的创业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1979 年,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,也吹进了刘永好的心里。彼时,刘永好已是一名机械学校的老师,有着稳定的收入和令人羡慕的工作,但他心中那颗不安分的种子,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破土发芽。
1980 年春节,二哥刘永行在马路边摆了一个修理电视和收音机的地摊,短短 7 天,竟赚了 300 多元,这相当于他 10 个月的工资。这一条消息让刘永好兄弟四人看到了商机,他们一合计,决定办一家电子工厂。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相关知识和不懈的努力,他们很快就生产出了音响样品,取名为 “新意音响”。刘永好满怀信心地拿着音响到乡下,想和生产队合作,由他们出技术和管理,生产队出钱。然而,在那个特殊的年代,他们的想法过于超前,公社书记一句 “集体企业不能跟私人合作,不准走资本主义道路”,让他们的音响梦就此夭折。
音响生意的失败并没有让刘永好兄弟四人灰心丧气,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业方向。1982 年,国家号召科技兴农,农村出现了新的建设热潮。刘永好兄弟四人敏锐地察觉到,养殖业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于是,他们毅然辞去公职,变卖了手表、自行车等家产,筹集了 1000 块钱,作为创业初期的投入。
创业初期,他们遇到了重重困难。资金紧张、技术不足、市场不稳定,每一个问题都像一座大山,横亘在他们面前。但他们没退缩,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,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。他们先是创办了育新良种场,养鸡、养鹌鹑。为了节约成本,他们亲自孵化小鸡、鹌鹑,自己配制饲料,每天起早贪黑,不辞辛劳。
起初,刘永好兄弟四人在自家阳台上养起了鹌鹑,开启了他们的鹌鹑养殖之路。他们每天悉心照料这些鹌鹑,观察它们的生长习性,学习养殖技术。随着鹌鹑数量的逐渐增多,小小的阳台已经没办法满足养殖需求。于是,他们决定前往古家村,创办育新良种场。
创业初期,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。为了节约成本,他们自己动手制作孵化箱,用废旧钢材焊接,再装上灯泡作为热源。厂房也是他们用旧砖一块一块搭建起来的。尽管条件艰苦,但他们从未想过放弃。
1984 年 4 月,育新良种场迎来了一笔 10 万只小鸡的大订单,这让刘永好兄弟四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。他们兴奋不已,立刻购买了 10 万只种蛋,开始日夜不停地孵化小鸡。为了确认和保证种蛋的安全,他们每天半夜轮流守在厂房,不敢有丝毫懈怠。然而,命运却和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。在他们刚刚交付了 2 万只小鸡后,客户却突然跑路了,剩下的 8 万只小鸡瞬间成了烫手山芋。
当时正值农忙季节,农民们根本无暇顾及购买小鸡,而如果继续饲养这些小鸡,他们又没钱购买饲料。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,刘永好兄弟四人并没有被打倒。他们背着装满小鸡的竹筐,前往城市的农贸市场,希望能把这些小鸡卖出去。然而,他们刚到市场,就遭到了其他商贩的,根本不给他们留摆摊的地方。无奈之下,他们只能沿着街道叫卖,累了就找个没人的地方休息一会儿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几天的努力,他们终于将 8 万只小鸡全部卖了出去,成功度过了这次危机。
这次经历让刘永好兄弟四人更加坚定了创业的决心,也让他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。此后,他们不断探索创新,利用电子计算机调配饲料和育种选样,还摸索出了一条经济实用的生态循环饲养法:用鹌鹑粪养猪、猪粪养鱼、鱼粪养鹌鹑。这种饲养法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,还提高了养殖效率,使得鹌鹑蛋的成本降低到和鸡蛋差不多。凭借着高品质的鹌鹑蛋和先进的养殖技术,育新良种场的名声慢慢的变大,业务也慢慢变得红火。
到了 1986 年,育新良种场已经年产鹌鹑 15 万只,鹌鹑蛋不仅畅销国内各个城市,还远销海外,冲出亚洲走向了世界。在刘永好兄弟四人的带动下,新津县的鹌鹑养殖业快速地发展,最高峰时养了 1000 万只鹌鹑,变成全球上最大的鹌鹑养殖基地,他们也因此被誉为 “世界鹌鹑大王”。
随着鹌鹑养殖业的蓬勃发展,市场逐渐趋于饱和,竞争也愈发激烈。刘永好兄弟四人敏锐地察觉到,鹌鹑养殖的黄金时代或许即将过去,他们必寻找新的发展趋势。经过一番市场调查与研究和深思熟虑,他们将目光投向了猪饲料市场。
当时,中国的猪饲料市场几乎被外资企业垄断,价格高昂,普通养殖户难以承受。刘永好兄弟四人看到了这一个市场的巨大潜力,决定投身其中,打破外资企业的垄断,为中国的养殖户提供质优价廉的饲料。
1987 年,刘永好兄弟四人投资 400 万元,建立了希望科学技术研究所和饲料厂。他们深知,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脱颖而出,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创新。于是,他们聘请了 30 多位专家、教授任专职或兼职研究人员,先后派人到国外各地考察,并邀请国内外专家来访交流。经过两年多的反复试验、筛选,从 33 个配方中优选出来的 “1 号乳猪饲料” 终于脱颖而出。
1989 年,“希望” 牌 1 号乳猪全价颗粒饲料正式面世。这款饲料质量可与泰国 “正大” 饲料相媲美,但每吨价格却比泰国饲料低 60 元。凭借着超高的性价比,“希望” 饲料迅速在市场上打开了销路,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热烈欢迎,一下子就打破了洋饲料垄断市场的局面。自此,希望饲料一举成名。
随着 “希望” 饲料的名声越来越大,市场份额不断扩大,刘永好兄弟四人的事业也蒸蒸日上。1992 年,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南巡讲话,为中国的民营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。刘永好兄弟四人抓住这一历史机遇,将希望集团注册成立,开始了集团化的发展道路。
在希望集团的发展过程中,刘永好充分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创新精神。他提出了 “让农民富起来,让市民满意” 的企业宗旨,坚持以市场为导向,以质量求生存,以创新求发展。在他的带领下,希望集团不断拓展业务领域,加强技术创新,提高产品质量,逐渐成为中国饲料行业的领军企业。
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,刘永好兄弟四人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方向出现了一些分歧。1995 年,为了让企业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,实现更好的发展,刘永好兄弟四人经过深思熟虑,决定明晰产权,进行资产重组,从此分开各自发展。刘永好组建了新希望集团,并担任董事长,继续在饲料行业深耕细作,同时积极拓展多元化业务,为新希望集团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1996 年,刘永好组建了新希望集团,开始了新的征程。在刘永好的带领下,新希望集团继续在饲料行业深耕细作,不断加大研发投入,提高产品质量,拓展市场份额。经过多年的发展,新希望集团成为了中国最大的饲料生产企业之一,“希望” 牌饲料也成为了中国饲料行业的知名品牌。
除了饲料业务,刘永好还积极推动新希望集团的多元化发展。他带领新希望集团涉足金融、房地产、化工等多个领域,实现了业务的多元化布局。1996 年,新希望集团参与发起成立了中国民生银行,刘永好担任副董事长。民生银行的成立,为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,也为新希望集团的金融业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此后,新希望集团又陆续投资了多家金融机构,逐步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金融产业体系。
在房地产领域,1998 年,新希望集团投资 12 亿元与成都统建办联手开发成都市最大的房地产项目 —— 锦官新城。此后,新希望集团又相继进入大连、上海等地,参与当地的房地产项目开发。在房地产市场上,新希望集团凭借着高品质的产品和良好的口碑,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。
此外,新希望集团还在化工、乳业、肉食品加工等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。通过多元化发展,新希望集团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,还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,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。
作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,刘永好始终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,积极投身公益事业,关注民生问题,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
1994 年,刘永好联合其他 9 位民营企业家发出了《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》的倡议,号召全国先富起来的民营企业家到老、少、边、穷地区参与扶贫开发,促进共同富裕。这一倡议得到了广泛响应,众多民营企业纷纷加入到光彩事业中来。同年 10 月,投资 1500 万元的西昌希望饲料厂建成投产,这是全国第一个光彩事业项目,也为 “光彩事业” 走向全国树立了榜样。此后,刘永好带领新希望集团在全国各地开展了一系列光彩事业项目,涉及农业、教育、医疗等多个领域,为贫困地区的发展和脱贫攻坚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2015 年,全国工商联、国务院扶贫办和中国光彩会联合启动 “万企帮万村” 精准扶贫行动,刘永好带领新希望集团积极响应,发起 “精准扶贫 1+1” 行动,以产业扶贫为引领,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环境特点,帮助当地发展特色产业。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特口甲谷村,新希望集团投资建设了生猪养殖基地,通过 “公司 + 农户” 的模式,为当地村民提供养殖技术培训、仔猪和饲料供应,以及生猪销售渠道,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。同时,新希望集团还积极参与就业扶贫、教育扶贫等工作,为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贡献了力量 。
在抗震救灾的战场上,也总能看到刘永好和新希望集团的身影。2008 年 5 月 12 日,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,正在贵州出差的刘永好第一时间得知消息后,立即指挥身边的秘书口授意见并编发短信,安排集团员工在保证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前提下安排上班,并听从政府指挥,火速安排车辆向灾区运送火腿肠、饮用水、饼干和牛奶等救灾物资,同时重点检查成都华融化工,确保工厂及人员安全。回到成都后,他又亲自前往重灾区视察灾情,参与救援和重建工作。2013 年 4 月 20 日,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 7.0 级地震,刘永好同样迅速行动,成立抗震救灾小组,组织干部员工清查受灾情况,将美好肉食品、新希望牛奶等物资第一时间送往灾区。
进入乡村振兴新阶段,刘永好带领新希望集团提出乡村振兴 “五五工程”,计划用五年时间投资 500 亿振兴乡村产业,新增 5 万就业岗位,公益培训 5 万绿领新农人,服务 5 万涉农主体,建设 5 个乡村振兴示范基地。目前,“五五工程” 的大部分目标已经完成,为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。此外,刘永好还长期关注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问题,作为全国政协委员,他积极建言献策,提交了大量关于农业、农村、农民的提案,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。
2023 年,刘永好将新希望集团交到了女儿刘畅的手上,完成了家族企业的传承交接。这一交接不仅是权力的过渡,更是新希望集团开启新篇章的重要标志。刘畅,这位 80 后女性,在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后,肩负起了带领新希望集团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前行的重任。
刘畅并非初涉商界,在此之前,她已在新希望集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2013 年,33 岁的她就接替父亲刘永好,成为上市公司新希望六和的董事长。十年间,刘畅乘着 “猪周期” 的浪潮,既体验了繁华之巅的辉煌,成功实现了 “双千亿” 的目标;又不得不面对周期的波动,奋力打赢企业的生存之战。她亲身经历了新希望从单一饲料企业向养殖、食品加工等多元化发展的农牧食品企业的转型,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信念。
在刘畅的带领下,新希望集团将继续秉承 “让农民富起来,让市民满意” 的企业宗旨,坚守农牧食品主业。在饲料业务方面,集团将加大研发投入,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,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,巩固其在饲料行业的领先地位。同时,新希望集团还将积极拓展海外市场,加强国际合作,提升品牌的国际影响力。
在养殖业务上,新希望集团将更加注重科学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。通过引入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,提高养殖效率,降低养殖成本,同时加强对环境保护和动物福利的关注,实现养殖业务的绿色、可持续发展。此外,新希望集团还将进一步加强在食品加工领域的布局,提升产品的附加值,打造完整的农牧食品产业链。
然而,新希望集团在新时代背景下也面临着诸多挑战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,行业格局不断变化,如何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,保持领头羊,是新希望集团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。此外,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,新希望集团需要不断加强质量管理,确保产品的安全和优质。同时,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,也给新希望集团的海外业务拓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。
面对这些挑战,刘畅表示,新希望集团将坚持创新驱动,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。加强与高校、科研机构的合作,加大在科学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,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。同时,新希望集团还将积极应对市场变化,调整业务布局,优化资源配置,提升公司的抗风险能力。
展望未来,新希望集团在刘畅的带领下,有望继续书写辉煌篇章。凭借着多年来积累的品牌优势、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,以及对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坚持,新希望集团将在农牧食品领域不断深耕细作,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更加优质、安全的产品,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。而刘永好的创业精神和商业智慧,也将继续激励着新希望集团的每一位员工,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前行 。
联系人:林生
电话:136-0299-5826
地址:广东省肇庆市四会市四连线新公路南侧高狮宁宅崀仔